周易乾卦上九:亢龙,有悔。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朋友在一次酒后抱怨,自己是公司的“开国功臣”,曾经立下汗马功劳,想当初老板与其勾肩搭背,口口以兄弟相称,现如今公司大局已定,就宠信一些“小人”,他虽然多次进言,细数这些人的缺点,但是老板执迷不悟,一律不予采纳,最后给了他一个没有实权的副总的职位,想想就觉得寒心。
听完朋友的抱怨,深感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在替朋友惋惜之余,深悟时过境迁,物极必反的道理。万事万物都有其生成,发展,灭亡的过程,日中则昃,月满则亏,这是自然规律,所以既然大局已定,功成身退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就像文章开头所说,“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所谓的亢就是,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这是时势将其推倒了穷困的境地。而那些自视太高,过于自傲或者得志便猖狂的人便是自寻穷极之灾了。亢而有悔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我们举出几个来引以为鉴:
与时偕极,有悔
君子自强不息,刚强有力,但是行健用刚之道,贵在随时,顺势而为也许比勤奋更重要,就像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位皇帝,高贵乡公曹髦,见自己权力威势日渐削弱,感到不胜忿恨,奋起抗争,视死如归,最后在讨伐司马昭时被杀,尚不满19岁。虽然后人好评如潮,但也有人评价他“南关遇弑,莫非其自取耳。”也算是知进不知退的例子了吧。当已经不占有天时时,依然只知道刚强用事而不能变通,必然导致悔恨。
知进不知退,有悔
能力太为突出,在打江山时,确实是一把好手,但是这个能力也必然被上位的人所顾忌,当大局已定之后,如果再不知收敛,结局一定会很惨,如汉初三杰的韩信,熟知阵法之变化,兵家之虚实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作为战术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司马光说他,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平定魏国,北伐拿下代国,东击齐南灭楚,汉之所以得天下,大抵皆韩信之功也。但是不知进极必退,最后导致惨死,应当引以为戒,要懂得见好就收。
离群孤立,有悔
唐明皇李隆基以雄武之才,约己任贤,励精图治,唐朝国力达到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但此后李隆基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湎酒色,荒淫无度,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最后凄凉离世。正是因为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离群孤立,造成了一代明君亢而有悔的凄凉下场。
倨傲招祸,有悔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中,王朗说:“来日可严整队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结果被诸葛亮一顿骂,最后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这样自傲而自寻死路,也是做事不经过深思熟虑,只想到成功没想到自身实力,倨傲而招祸的最好证明。
根据以上这些历史人物而知,高亢之极,动必有悔,轻则自取其辱,重则身败名裂。因此不得不慎重考虑当前处境,以免穷途末路之灾。万物之理,进必有退,存必有亡,得必有丧。试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深知用舍进退之道的范蠡,静居行气,轻身成仙的张良皆以明哲保身而逍遥江湖。多磕头、少说话的曹振镛,从政时间长达53年,寿终正寝之后得到谥号文正的殊荣,则以谦恭圆融而存身。
所以经常居安思危,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过于猖狂跋扈,志得意满。是否过于上而不能下,能伸不能屈,是否该收敛时不冒进,该沉默时不多嘴,像开头我的那个朋友之所以被调任一个没有实权的副总,是否也有自身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