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来~
城市总体规划
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或国务院审批,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
1956年版厦门市城市初步规划
该规划是厦门市历史上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市于1953年~1957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按照“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有步骤地改造旧有城市,更好地为国防、为工业生产、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编制了面向此后12~17年的《厦门市城市初步规划》。
● 城市性质:港口城市,兼备全国性的疗养、风景城市和国防城市。
● 城市规模:人口规模50万人,用地规模31.86平方公里。
● 规划布局:城市以旧城为基础,逐步向筼筜东侧、北侧发展,筼筜港一带为商港,象屿一带为渔港,鼓浪屿为疗养区。将来市中心区在新市区范围内选点;火车站暂时设在梧村,并设专用线到和平码头。
1959年版厦门市总体规划方案
1955 ~1958年, 厦门海堤建成、鹰厦铁路通车,厦门市迎来了建设发展的新形势。1959年原国家建筑工程部和福建省建设厅的专家协助厦门规划部门,编制了面向此后15年~20年的《厦门市总体规划》方案。
● 城市性质:港口、工业、休疗养和国防城市。
● 城市规模:人口规模80~100万人。
● 规划布局:
厦门港作为综合性港口,军港设在嵩屿、商港设在东渡,渔港远期设在湖里,虎头山码头改为客运站;
工业区分片设置,旧市区以机械和轻工业为主,湖里以食品工业为主,杏林以化工、建材、电机、防洪为主,嵩屿、海沧以造船工业为主,同安以农产品加工和机械工业为主;
对外交通,开辟从东渡往火烧屿到排头门的第二通道,并利用旧址改建高崎机场发展航空事业;
确定了杏林地区作为厦门的工业卫星城镇。
1980年版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
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厦门湖里划出2.5平方公里的土地设置经济特区,厦门迎来了城市建设发展的新阶段。1981年厦门市政府开始组织编制《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方案,1983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审批付诸实施。
● 城市性质:“社会主义的海港、风景城市”。以海港、风景旅游为主体,开辟经济特区。
● 城市规模:人口规模60万人;用地规模86.58平方公里。
● 规划布局:以本岛市区为核心,包括鼓浪屿、集美、杏林、马銮、海沧等卫星城镇,组成“六片一环”的组团式环西港布局。
1984年版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
1984年3月,中央决定厦门经济特区范围由湖里2.5平方公里扩大到厦门本岛(包括鼓浪屿)的131平方公里,并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基于此在上一版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修订。
● 城市性质:仍为海港、风景城市。
● 城市规模:人口规模控制在100万人左右;用地规模140平方公里。
● 规划布局:城市规划区由原来的本岛市区、鼓浪屿、集美、杏林、马銮和海沧六个片区扩大到龙海县的港尾、同安县的刘五店以及金门岛,形成以本岛为中心,四周众多城镇环绕的“众星拱月”式的城市结构,充分反映港湾城市的布局特点。
1986年版厦门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调整
1985年初厦门市聘请北京大地(国际)建筑事务所进行总体规划调整,提出了控制东区,跨西海域向海沧地区发展的构想。
● 城市性质:社会主义海港风景城市和经济特区。
● 城市规模:人口规模65万人,用地规模78.17平方公里。
● 规划布局:以本岛为中心,包括环海各城镇所组成的“众星拱月”城镇体系。
1988年版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方案
1986年6月,厦门市政府邀请了新加坡“国际发展与咨询私人有限公司”专家对厦门市城市规划工作进行咨询。
● 城市性质:仍定为“社会主义海港风景城市和经济特区”。
● 城市规模:人口规模1990年110万人,2000年130万人,2020年达160万人以上(其中特区1990年51万人,2000年64万人,2020年70万人);用地规模79.74平方公里。
● 规划布局:
按中心城市(本岛市区和鼓浪屿)、近郊卫星城镇(包括刘五店、集美、杏林、马銮、海沧、嵩屿等)和远郊小城镇群(以同安大同镇为中心,马巷、灌口镇为两翼的建制镇)三个层次开展。
规划提出严格控制本岛市区和鼓浪屿的建设项目,积极完善集美和杏林,根据城市建设发展要求开发海沧。
2000年版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
1989年5月以后,国务院先后批准在厦门市设立杏林、海沧、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厦门的投资结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出现了新的格局,厦门经济以全面开发海沧为契机,开始由海岛型向海湾型经济转变。
基于此,厦门市政府于1991年开展《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编制工作,于2000年11月经国务院批复实施。
● 城市性质: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
● 城市规模:人口规模为2000年102.5万人,2005年129.5万人,2010年156万人;用地规模为2000年104平方公里,2005年130平方公里,2010年154平方公里。
● 规划布局:以本岛为中心,形成环西海域的“一环数片”、“众星拱月”的多核单中心城市结构。
2003年版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2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厦门“跨岛发展”的战略构想,明确厦门“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相结合、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相结合、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突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相结合”,明确了厦门在新世纪的发展方向。
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厦门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海湾型城市的战略决策,并启动了行政区划调整,激活了岛外各区的经济发展活力。2003年,厦门城市内部行政区划作了重大调整,经原建设部同意开展新一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编制工作。
● 城市性质: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
● 城市规模:到2020年,厦门市总人口规模为330万人,城市人口规模为290万人;城市化水平为85%~90%;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50平方公里以内。
● 规划布局:优化本岛、拓展岛外、两翼并举、各有侧重、集约高效、持续发展。以厦门本岛为中心,岛外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个辅城环西海域发展区和环东海域发展区环绕,形成“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 的城市空间结构。主城与辅城以海域分隔,总体形成城市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融合的布局结构模式。
现行厦门城市总体规划
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厦门经济特区由厦门本岛扩大到全市行政辖区范围,同年,国务院批复《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厦门市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经住建部同意,厦门市对已上报的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并于2016年2月获国务院批复实施。
● 城市性质: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
● 城市规模:2020年厦门市常住人口规模500万人。厦门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440平方公里,远景城市开发边界范围640平方公里。
● 规划布局:贯彻跨岛发展战略,城市战略重心和投资重点放到岛外,构建“一岛一带多中心”的组团式海湾城市。
“一岛”:厦门岛;
“一带”:环湾城市带,串联海沧、集美、同安、翔安;辐射招商局漳州开发区、龙海、角美、南安、金门等区域;
“多中心”:厦门岛和厦门东部两个市级中心及思明、湖里、海沧、集美、同安、翔安等区级中心;
组团之间由海域、山体和生态绿廊分隔,总体形成城市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的生态型结构模式。
来源:厦门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